| |

|
Institut
de la Recherche
Interdisciplinaire
de Toulouse
Association
de la Recherche
Interdisciplinaire |
Forum of Organic Ecology and
Circular Economy
Section
Situations, Statistics and Suggestions
~~~~~~~~~~~~~~~~~~~~~~~
The theme of this year’s Day, “Combating land degradat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minds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land as a global heritage, which no human being can live without. Land degradation affects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Earth’s arable lands, directly impacting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It causes agricultural economic losses, disorganizes local and regional food markets, and causes social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As the population grows, and with it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raditional systems of managing the land are collapsing. This is aggravated by the adoption of new practices, often monocultures. More and more of the good land is pressed into service, without proper attention to conservation, and poor farmers and pastoralists are forced onto marginal land. Land degradation impacts women particularly hard, since traditionally they devote time and effort to the land -- growing, processing, managing and marketing most of the food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These issues are holistically cover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which serves as the nexus between poverty reduction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in the drylands. Today, the Convention is the sole international legal framework to reclaim dry and degraded land, and could offer a long-term solution to producing more food for more people. These unused lands could also serve for biofuel production, and thus offer new benefits for their inhabitants.
The time has co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recognize that drylands and marginal lands, where nearly half of the world’s poor live, are not wasteland. Rather, they are potential areas for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for both food and energy needs. Let us renew our commitment to reversing 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Let us ensure that the 10-year strategy adopted last year in Madrid is fully supported and implemented. On this 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let us rededicate ourselves to this mission.
—— UN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让我们重申对扭转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现象的承诺。让我们确保去年在马德里通过的十年期战略得到充分支持和实施。在今天这一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让我们再次投身于这一使命。”
—— 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
-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More Need But Less Supply
Xu
XuHan
IRIT-ARI,
197-199 Rue des Fontaines, 31300 Toulouse, France. han.xu@irit-ari.com
Water supply in China faces a critical situation in
relation to fast development demands.
In China, in the last 20 years, natural
precipitation has decreased about 6% in the vast areas around the Yellow
River, Huai River, Hai River and Liao River, mainly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
China, and surface water decreased about 17%. About 2/3 cities in
China are deficient in water resources and natural precipitation. In rural
areas, a population around 20 300 000 face un-guaranteed drinking water
supply, and in urban areas, the figure also reaches 100 000 000. The overall
national water supply still needs a more 40 000 000 000 M3.
In average, drought caused losses reach 1.2% of
China’s annual GDP in the last 20 years, and 15 300 000 ha faming fields
are shocked by drought each year. The areas with qualified water function
only cover 41.6% in China.
The average GDP per M3 of water is only
23 Yuan (about 2.3 €), a valued of 1/3 in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ies. In
the year 2007, 75 000 000 000 M3 waste water was released to the
environment. The national planning for water use in the “11th Five” has
set a 30% decrease in water input for each unit of industrial added value,
and a 20% decrease of water input for each GDP unit.
-----------------------------------------
Received 24 Feb 2009
-
(Abstract:
Since Dec 2008, a most serious drought has been occurring in China, and
until 10 Feb 2009, it shocked 276000000 Mu, i.e. 18400000 Ha,of
farmland, including 96% of wheat fields in China. The drought area this
year increases 46% compared with annual mean value. Data from People's
Daily, Oversea edition. IRIT-ARI)
2009年历史罕见的干旱危及中华大地 。秋冬连旱,冬春连旱,“三旱叠加”威胁着中国北方。据国家防总统计,截至2月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6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6亿亩,其中重旱3981万亩,干枯394万亩,有346万人、166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30亿亩,其中重旱3898万亩。是什么原因造成此次特大干旱?旱情还将持续多久?
红色预警响彻大半个中国
“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月31日,京冀晋豫鲁苏皖陕甘9省(市)平均降水量11.6毫米(常年值为30.9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小值。总体上看,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翟盘茂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水利部长陈雷日前表示:“受旱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黄淮及西北东部的北方冬麦区,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全国受旱面积的95%,其中冬小麦受旱面积占在田作物受旱面积的93%。有6个省冬小麦受旱面积达到在田作物的40%—70%,其中叶片枯黄或分蘖节受冻死苗的重旱面积达5372万亩,超过30%。”
与少水相关的是高温,“2008年11月1日以来,旱区大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京冀晋豫鲁苏皖陕甘9省(市)平均气温偏高0.7℃,为历史同期第八高值。气温偏高,加之无积雪覆盖,加速了土壤失墒,麦区出现不同厚度干土层,部分地区干土层达5厘米以上,严重地区出现土地干裂。”翟盘茂说。
此外,据翟盘茂介绍,去年11月1日以来气温总体偏高,但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我国先后遭受3次大范围寒潮过程影响,降温幅度大,部分地区24小时降温幅度超过20℃。旱冻相叠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河南、安徽等地区先后发布干旱红色预警,2月5日,国家防总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2月6日,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黄河流域干旱红色预警,启动Ⅰ级响应。
干旱为何如此持续
“这场干旱的发生,实际上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北方持续干旱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持续干旱,应该来说它是处在这种长期的变化背景下的。”翟盘茂说。
翟盘茂认为,这次罕见的大面积干旱,与长期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气候变化引起的一个关键特点就是气候变暖,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气候偏暖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气候变暖是天灾也是人祸,“警钟早已拉响,但是人们还是不注意、不敬畏大自然,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还是看不到温室效应带来的长期影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中一对本报记者说。
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则对本报记者表示,“近4个月来北方严重干旱的根本原因,是拉尼娜现象和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共同作用。”
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张培群说,“今冬以来,来自东南方向的西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西南方向的印度洋、孟加拉湾暖湿空气都偏少,其根本原因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现象导致来自东南、西南的两条水气路线输送能力较弱,直接造成我国北方大旱。”
国家气候中心也显示,去年4至5月份造成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一轮拉尼娜事件已经基本结束,但在9月份,中东太平洋水温又有所降低,拉尼娜状态继续维持。
“然而,这并不代表已经形成又一轮拉尼娜事件。”张培群说,评判拉尼娜事件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中东赤道太平洋水温偏低0.5℃以上,二是这种状态要维持5-6个月。
此外,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认为,这也不是我们国家的个例现象,在东南亚地区都出现这样的情况,特别是今年,亚洲地区包括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的越南、缅甸等地,从11月开始降水都比较少,都属于比较干旱的地区。
3月之前旱情不会根本改变
7日至8日下午,我国北方冬小麦干旱区大部出现了明显降水。其中,陕西西南部和中部、山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11—18毫米的降水,陕西镇巴降水达25毫米。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7日至9日凌晨,中国河南、安徽、山西等10个旱区省份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了大范围的人工增雨作业,气象干旱面积减少逾1500万公顷。
此次降水及时,各地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旱情的进一步发展,但雨量偏少,并不能完全缓解旱情。气象专家指出,一般来说,降水量在5至10毫米才可以缓和旱情。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预计12日前后,旱区还将有一次弱降水过程。但2-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水气条件较差,气象干旱的大气环流条件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要警惕在秋冬连旱后,一些地区将出现冬春连旱。
张培群表示,从干旱预测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对2月份的气候发展趋势有一个预见,虽然2月份华北、黄淮等地降水过程能缓和旱情加剧势头,但由于气象干旱的大气环流条件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旱情将一直持续至3月份。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预计未来10天,华北中南部、东北南部、江南、华南等地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摄氏度至3摄氏度。11日至13日,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地区中南部、黄淮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一次小到中雨(雪)过程,河北中部和东北部、山西东北部、京津等气象干旱区降水较弱,旱情仍将持续;河南中部、安徽北部等气象干旱区降水相对较为明显,对缓和旱情较为有利。(中国经济时报)
-
每一次极端气候事件,都离不开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操纵,它们是全球气候异常最强的信号。2009年拉尼娜现象有增强趋势:北方春旱不可避免。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中国北方遭遇的严重干旱也与拉尼娜密切相关。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撰文指出,2008年11月18日-2009年1月23日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并没有改变7月30日-11月6日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所造成的中东太平洋海温下降趋势,表明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拉尼娜事件的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并可能在1月25日-4月7日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形成拉尼娜事件。(摘自
安莹)
-
每年6月17的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
( 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
是为了突出遏制沙漠化的迫切需要,并且提高干地议题在国际环境议程的重要性。气候变化是目前越来越紧迫的环境议题。它也反映到今年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这个世界日将引起关注联合对应这两大主要环境挑战的重大好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国际上唯一被认可的,并且享有全球191个国家缔约方会员资格的,在对应土地退化和干地问题上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它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穷,特别是消除极度贫穷、达到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努力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当我们接近达成目标时间表的中间段时,此公约的全面贯彻实行正在变成逐渐紧迫的任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Pan Ki-moon)为2006年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题词(见本页通栏标题)。
-
2007年春季西北地区东部干旱持续时间长,旱情重。春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华北、黄淮和江淮北部等地出现阶段性春旱,但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偏轻。西北地区东部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春旱连初夏旱,其中3月下旬~6月上旬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达5~8成,其中甘肃东部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宁夏中南部则是1990年来最低值,6月上旬末10~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均为40%以下,干土层厚达15~40厘米,达到重旱标准,导致春播作物萎蔫、枯死,夏粮减产。
四川大部、云南等地冬干连春旱,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四川大部、云南等地冬、春降水持续偏少,发生了冬干连春、夏旱,旱情发生早、旱期长、范围大,尤其是川渝地区受去年干旱的后续影响,农作物受干旱的危害较大。部分地区水稻栽插用水严重不足,旱地作物受旱枯萎;干旱也对烤烟、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内蒙古中东部、东北西部和北部2007年夏伏旱重,区域性明显,旱地作物减产幅度较大。夏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其中辽宁西部发生了较严重的夏旱,黑龙江三江平原西部和松嫩平原东部、吉林中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发生严重的伏旱。由于正值各种秋收作物的产量形成关键期,导致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明显减产。
江南大部和华南中东部严重的夏伏旱,对农作物和水果危害较大。江南和华南大部6月下旬至8月上旬≥35℃的高温天气达20~44天,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湘、赣、浙、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伏旱,其中江西的干旱最重,晚稻缺水移栽,面积缩减;早稻出现高温逼熟现象,产量损失达5%以上;干旱也使各种水果成熟期提前,品质下降、落果现象较重,果农遭受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问天网,农博科技网)
-
2006年干旱与洪灾均创记录:在干旱方面,澳大利亚、美国、巴西、中国和南非等地均受到干旱的困扰。例如在中国,8月中下旬,四川东部和重庆发生百年一遇特大干旱,贵州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发生了多年罕见旱情。与往年相比,2006年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情重,4月下旬旱情最严重时,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到2.96亿亩,成灾2.19亿亩,有3651万人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2006年秋季东部农区大部出现干旱,对秋播造成影响。2006年秋季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秋旱,给秋播造成影响。其中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大部2006年9月至11月降水量持续偏少,秋冬种进度缓慢,华南部分甘蔗等作物受旱枯死。
2006年洪水也具有全球性特征。例如,印度洋季风曾在24小时内在几个地区创下最大降雨量记录。同时,多瑙河在2006年四月创下一个多世纪来最高水位记录,东欧好几万人受到影响。五月,美国新英格兰某些地区的洪水成为70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加拿大城市渥太华十一月份的降雨量也创下记录。索马里某些地区最近正经受着近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降雨量是平均月降雨量的六倍,成千上万人受到影响。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创下记录的臭气空洞,北极的海冰仍在急剧减少。在中国,5月18日,2006年第1号台风“珍珠”在广东省饶平至澄海一带沿海登陆,比常年首次登陆时间早近40天;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我国长达25个小时,成为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60米每秒,超过2005年登陆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风力最强的台风。据统计,2006年先后有7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给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台风和洪涝灾害。(问天网,农博科技网,腾讯科技网)
-
根据1949~2005年干旱灾情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经济损失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加快。从空间分布上看,西北区、华北区、内蒙古是受灾严重的区域。内蒙古、陕西、宁夏、吉林、山西等是受灾严重的省份。中国重旱的发生具有分形特征,其分维数为1.73,说明重旱灾害是一个混沌系统。黄会平
- China, april 2004, Yellow River stops at the very beginning !
- China, april 2004, water problem now and in the future
- China, joint work on prevention
of sandstorm is necessary !
- China: "6-forbit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to preserve envirenment
- China environment monitor:
"6-forbitances" and hot telephone surveillances
联合国主页
UN home page
|